在PCB電路板出現之前,電子元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靠電線直接連接而組成完整的線路?,F在,電路面包板只是作為有效的實驗工具而存在,而印刷電路板在電子工業中已經成了占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。 20世紀初,人們為了簡化電子機器的制作,減少電子零件間的配線,降低制作成本等優點,于是開始鉆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線的方法。
PCB電路板是電子元器件電氣連接的提供者,它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;它的設計主要是版圖設計;采用電路板的主要優點是大大減少布線和裝配的差錯,提高了自動化水平和生產勞動率。由于PCB電路板并非一般終端產品,因此在名稱的定義上略為混亂,例如:個人電腦用的母板,稱為主板,而不能直接稱為電路板,雖然主機板中有電路板的存在,但是并不相同,因此評估產業時兩者有關卻不能說相同。
1936年,奧地利人保羅·愛斯勒(Paul Eisler)在英國發表了箔膜技術,他在一個收音機裝置內采用了PCB電路板。
1941年,美國在滑石上漆上銅膏作配線,以制作近接信管。
1943年,美國人將該技術大量使用于軍用收音機內。
1947年,環氧樹脂開始用作制造基板。同時NBS開始研究以印刷電路技術形成線圈、電容器、電阻器等制造技術。
1948年,美國正式認可這個發明用于商業用途。
自20世紀50年代起,發熱量較低的晶體管大量取代了真空管的地位,印刷電路版技術才開始被廣泛采用。而當時以蝕刻箔膜技術為主流。
1950年,日本使用玻璃基板上以銀漆作配線;和以酚醛樹脂制的紙質酚醛基板(CCL)上以銅箔作配線。
1951年,聚酰亞胺的出現,便樹脂的耐熱性再進一步,也制造了聚亞酰胺基板。
1953年,Motorola開發出電鍍貫穿孔法的雙面板。這方法也應用到后期的多層電路板上。
印制電路板廣泛被使用10年后的60年代,其技術也日益成熟。而自從Motorola的雙面板面世,多層印制電路板開始出現,使配線與基板面積之比更為提高。
1960年,V. Dahlgreen以印有電路的金屬箔膜貼在熱可塑性的塑膠中,造出軟性印制電路板。
1961年,美國的Hazeltine Corporation參考了電鍍貫穿孔法,制作出多層板。
1967年,發表了增層法之一的“Plated-up technology”。
1969年,FD-R以聚酰亞胺制造了軟性印制電路板。
1979年,Pactel發表了增層法之一的“Pactel法”。
上一篇: PCB電路板的規則設置及設計要靈活多變
下一篇:PCB電路板的歷史過程